响水化工园区永久关停,丁全有录音发声直陈行业现状 | 安全环保 | 文章中心 | 农药资讯网-凯发娱发k8

响水化工园区永久关停,丁全有录音发声直陈行业现状
发布日期:2019-04-06 信息来源:化学加

       【编者按】丁全有,原山东豪迈化工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化工领域、尤其是微通道反应器领域资深从业者、管理者,具备多领域实践经验和化工现场管理经验。丁总站在行业高度上,高屋建瓴地说出了化工行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丁总的担心是切实存在的,产业链的转移跟人才的断档,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丁全有录音全文

       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爱因斯坦

       惊闻响水化工园区被关停,作为化工人的一份子,深感痛心。作为化工连续化推动者,最近和行业内同仁交流感慨颇多,大家从诸多方面提出的建议都很有建设性,所以本人通过录音并形成下面文字,无他,就是想叨叨……

1

       安全、安全、还是安全!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把安全管理变成猫捉老鼠的游戏,本应对自己负责从个体做起的事情,却变成了说教般难以入耳。安全一定是从内心去培养和教育出来,特别是一线的工人。因为现在缺人,一线工人的教育很难。还有一点是啥?他本身就没经过系统的教育,很多地方展现的都是小农意识。现在让他们学习他们很累,年轻时最好的时光都没多念书,现在阶段敦促他们学这学那肯定有抵触,然后学不会,大家也就很少再去荒废力气培训他们。其实真正做到的化工安全,与其上装备,不如通过点点滴滴打造安全文化的建设。很多情况下大家知道的都是其他人知道的,但潜伏的却没人知道,更不愿意深入、系统的思考。

       还有一点是把文化融入到心里面去,不能变成监督与考核,不能把安全文化变成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而是通过多次、标准、反复的强化训练,成为一种肌肉记忆。就像我在当兵的时候,天天做立正,向左向右看齐,天天练,日日练。为什么天天练?我当时就不理解:真正去打仗上战场了,还能用立正稍息看齐去打仗吗?我一直不理解。但经过近20年的反复思考,我才弄明白这事: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让立正稍息看齐发挥多大的效用,而是为了让我们听命令听指挥。不能说,枪一响就跑了,要你习惯性地听命令,把这些听命令变成一个人的肌肉记忆和行为习惯。

       培训一定要达到这种效果,新兵3个月就能把一个非常散漫的人,朝气蓬勃的人,变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人,企业能不能同样操作呢?企业的重点是如何吸引年轻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担心的就是化工企业事故率太高,但交通事故发生率相比起来高太多了,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高达84/小时,不能因为危险就不去干,而应该深度思考怎么干,更安全地干。

       设备老化问题是逃避不了的,你也不可能考虑全面,从数据而言我国很多化工设备产线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已经到了重点维护的阶段。即便如杜邦、巴斯夫、陶氏他们的生产工艺也不一定更先进,包括日本的一些化工厂的生产设备也不是很先进。但他们为什么事故率少?更多的是人员素质的问题。在以前90年代的时候,很多化工厂的一些工人都是化工技校,化工学校毕业的,在有一定化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化工厂现在反而倒退了,因为现在的大环境没多少人敢去搞化工。像现在这种铺天盖地爆炸宣传,把好多化工人员全部吓跑了,原本有意愿的也经不起七大姑八大姨三番五次的劝导。好多年轻人再也不从事化工,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断档。

       好多企业老板、好多企业家想通过装备,通过花钱去解决化工生产安全化是不现实的。真正可行的是也只能是安全文化,也就是本质安全。本质的安全在核电项目中体现明显,其最核心的是核安全文化,即整个参与建设施工运行的人,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个体系。从门卫到厨房的大妈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要知道这个是不能做的,会有危险。如果行为不符合规范,要抓人,要坐牢,甚至报备核安全局,后果非常严重。

       大家都知道核电的建设速度也非常慢,比如海阳核电站原本计划7年投产,但现在10年了还没投产,不是别的,而是他本身就是那种慢文化。慢,是安全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都记得那个全球第一大圆珠笔产地的中国却产不出珠心的例子,在追求规模和速度上,我们可以说是无往不胜,但化工不像是圆珠笔残次就作废,很多情况下都是要反复论证、计算的。但之前被gdp撵着走的我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引导,让我们自上而下都沉浸在对速度的追逐中。但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很多问题只有在反复的打磨中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在化工生产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从实验室直接放大到在生产里面,用釜式间歇生产是有问题的,而且很多时候是诸多点都存在需要优化的地方,而长此以往的积累,就会导致问题非常严重。现在很多企业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装备升级改造,重视自动化,但是忽略了你的人员能不能操作起来。如果从事自动化操作连表都看不明白,只能等自动化报警,再滞后处理,这是非常不安全也不科学的。自动化的另一个意愿就是为了节约人力,但化工生产如此浩大的一个工程体系,想要短时间内就完成自动化改造是不现实的。以最近失事的波音飞机为例,如此精密且昂贵的飞机都存在人机磨合中的重大事故,更不要说危险系数更高的化工企业了。

       所以众神归位,本分的做好自己的职责更为重要。与其将资金投入到新生产线中,更接地气的是提升一线工人的薪资,进行更加严格和规范的安全培训,进行人员素质提升,人员素质考核,做好劳动保护。

       现在的生产一线,工人常常会有懈怠心理,时常会见到吹嘘自己因违规但逃脱处罚的个体。而且本应该由企业主导和监管的生产安全,变相成了职能部门主抓,从而使得企业疲于应付检查而更难腾出精力来进行自身问题的调整。所以本应该落实到行动中的很多行为,更多时候是落实到了纸面上,但书面文字转化成生产力还是要靠人的执行。而人的培训和教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以飞行员为例,在真正驾驶飞机之前,其在模拟室中要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练。

       而且一线人员的情绪特别容易受波动,这就需要有好多心理学专家来进行参与这个研究。如何建立一线工人的参与感,让他们感受到重要性,而不是要那种就上班挣钱、挣钱上班就完事了。如果到化工厂上班,拿命换钱,那更完了。如果抱有我在这干活来的,我命都不要了,这更要不得。所以化工厂的安全生产是点点滴滴、面面俱到的事情,否则越炸越恐慌,越恐慌越倒腾,越倒腾越炸。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好多企业家不喜欢培养人,为什么?培养好人才反而给人挖走了,给企业留下一地鸡毛。所以好多企业家宁愿买设备、买厂子,反正不论你走不走,我的设备有了,厂还在。如果确实需要人才,我就高薪去挖呗。去年一批企业家到德国进行参访,看到在生产车间里有一批年轻的学徒在跟着师傅们学习相关技能,看大家关注,德国接待员介绍到这是他们的培训体系之一,这一批学员要经过至少3年的跟产实习,才能够独立上岗操作。有企业家半开玩笑地说道:那你们这可不划算啊,这么高的成本培养人,我们到时候把人给你们挖走了,怎么办?

       没想到这个问题却让德国人有些摸不着脑,反问道:挖走?为什么?

       是不是挺有意思,人家德国人压根就没考虑过!熟悉德国的朋友都知道其人才培养体系,以朗盛为例,在入职之前就得到了员工的承诺,他们几乎要和企业签订终身的劳动合同,而且他们的父兄,也很有可能就是朗盛的职工。所以企业用3年的时间来培育一个新人,如果从几十年的工作年限来看,是十分合算的。

       我们也要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约束,行业约束,不能随便挖化工企业的人,就像军嫂不能随便提出离婚那样,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良性的社会风气,企业愿意真正地着力去培养人才。勿说企业,连高校都如惊弓之鸟。因为担心出现事故,很多高校都已经在考虑是否暂停化学实验和相关研究。这样的打击是致命的!如果连我们的科研人才,都因为外部原因放弃了化工的科研,那我们还能指望谁会站出来,促进化工行业的良性发展呢?

3

       还有社会舆论的倒逼,把化工厂逼得又害怕又可怕,让化工成为在外部看来的整个产业笼罩着不祥的气息。其实欧美和日本生物化工是一个刚起步朝阳产业,但在中国则变成人人喊打的处境。60年代70年代都是青山绿水的,河里面水都可以喝,如今被污染,很多人都究其原因归结为化工企业污染,但却忽略了在整个城市化运动的过程中,单位个体消耗能量多了多少。目前中国化工企业达标的排水比雨水还要好,想要让废水出来变成纯净水,太难了。

       另一方面“三废”处理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就像码头、公路、自来水厂等都是国家推动的,小企业根本建不起。政府更应该通过主导在园区里统一规划建设,相信企业一定会配合处理,然后支付相关费用。通过集中化的处理机制,进行统一的人员管理和物料管理,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整个运行成本,政府也更好管控,企业也可以把原本投到这儿的精力和这些钱,完成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完善劳保工具的采购。政府应当把“三废”处理厂提升到和自来水厂一样重要的高度上来重视。现在的“三废”无处排解已经成为了化工企业的重疾,比起关停,响水事件应让政府和企业足够关注“三废”的处理,但相关的规划和落地方案还鲜能见到。

       行政审批的低效也拖慢了“三废”的解决。对于这种企业和社会特别急需的服务,更应该特事特批,甚至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参与进去。如果是技术层面的原因,由政府主导将“三废”研究的科学家组织起来,群策群力,肯定能够找到合适的凯发娱发k8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上而言,中国的巨国效应相比欧美和日本会更有优势,我们有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有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反应测试,在成本和科研上都能取得相应的均摊优势。

4

       把化工企业关停真的能让国家更美好吗?且不说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化工产业的支撑,从宏观经济上来看,大部分的化工企业都是出口创汇型。这些企业如果不创造外汇,那么国家如何采购回来粮食、原油、汽车?很多局外人从最浅显的层面看到了化工的不足,却意识不到如果缺失了,将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以2018年为例,我国外贸出口总金额增长幅度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大米、成品油、焦炭及半焦炭、集成电路和未锻轧铝及铝材,其中每一项缺少化工行业的支撑都无法存活。

       现在由于贸易战等原因,很多公司将国内企业剔除出采购名单,与之相映衬的是印度化工企业朝气蓬勃,如此以往内部排斥,外部强敌环伺,中国化工企业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太难了。常态化长此以往,化工产业链很有可能就此转移,而且这种转移是不可逆的,其后带来的就业压力、外汇压力想想都让人头大。

       更重要的是缺少新鲜力量的补充,目前在国内注册公司只要带有化工二字就会受到特别关注,仿佛这两个字本身就能散发出恶意。这只是冰山一角,近些年以px项目为代表,化工企业仿佛变成了人民公敌般的存在。很多人在中学时代,被奇妙的化学实验吸引,但随着长大后对化学越来越远离,这种引导是非常不应该的,如果我们的化工人才断档,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

 这就好比对待一个病人,他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却身患重疾,有些人只简单粗暴地看到病人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却不想想缺少了他这个家庭是不完整的,缺少了他整个家庭的经济更会受到重创,所以更应该集体来关怀和照顾他,尽快给他把病看好才是重点!

关键字

63k
热门文章
网站声明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凯发娱发k8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