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尤其是进入1月份以后,在低温寡照的不利环境条件下,蔬菜灰霉病这种低温高湿病害严重威胁着蔬菜生产,每年各地都有因为灰霉病大发生而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即使种植户已经使用了多种药剂,但防控效果依然不理想,除了环境调控和防治重点没做好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灰霉病菌对市场上常用的多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使防治效果降低。所以,想要提高灰霉病的防控水平,首先要对灰霉病的发病症状及特性有所了解,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调控;其次,要知道生产中防治蔬菜灰霉病的常用药剂及抗性情况,才能准确选择药剂,提高防效。
1 灰霉病菌喜欢从残花等腐败部位开始侵染,所以这些部位是防治灰霉病的重点
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特点是腐生能力强而寄生能力弱,所以我们常见的发病部位都是从腐败部位,如蔬菜的残花,整枝打杈处进行侵染,很难从生命力旺盛的叶片、茎秆等部位侵入。所以防住了蔬菜残花不染灰霉,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灰霉病发生,可以从人工摘残花、杀菌剂蘸花、喷花等入手预防灰霉病,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人工摘残花被很多菜农认为是防治灰霉病的比较有效的方法,缺点是较费工费时,残花多难被除尽,还会有一些果实仍会被害。
2 灰霉病菌喜欢冷凉高湿的环境,所以调控好环境温湿度是防控灰霉病的关键环节
环境条件是影响灰霉病发生速率的重要原因,灰霉病病菌喜欢比较冷凉的温度(分生孢子在5~30℃均可萌发,最适温度是15~25℃,低温有利于病菌产孢,且15℃产孢较大)和很高的湿度(85%以上),以及光照不足的天气。所以,在浇水过大、连续阴天降雪或降雨的天气,田间温度低湿度大时,灰霉病很容易暴发。
所以要想有效防控灰霉病菌的侵染和传播,首先要做的是提高温度,降低湿度,根据植物对温湿度的生长需求,根据自身棚室的保温条件,通过加强覆盖和有效通风等措施,把白天最高温度控制在25~30℃,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同时栽植的植株密度也不宜过大,阴天不浇水不喷药,尽量避免大水漫灌,采用膜下滴灌和暗灌,能够有效控制田间的湿度。由于棚室在遭遇连阴、雨雪天气时是病害的高发时期,除了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喷药预防外,在不良天气来临前,在不影响蔬菜生长的情况下,也要尽可能地通风透光,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侵染几率。
3 灰霉病菌对市面上常用的防控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所以选择新型高效药剂进行轮换使用是提高防治效果的有效手段
灰霉病是一种传统的常发病害,所以从60年代起,就有许多类型的药剂研制出来用于灰霉病的防治,目前生产上主要应用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噻菌灵)、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如乙霉威)、苯胺基嘧啶类(如嘧霉胺、嘧菌环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嘧菌酯、醚菌酯)、二甲酰亚胺类(如腐霉利、异菌脲、菌核净)等药剂,但是上述药剂存在作用位点单一、频繁使用等问题,再加上灰霉病菌具有遗传变异频繁等特点,导致灰霉病菌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国内外报道屡见不鲜。
因此,为有效防控灰霉病的发生,除了要减少上述药剂的使用频率外,要多使用一些新型防治药剂,如可以使用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露娜森;21.5%氟吡菌酰胺+21.5%肟菌酯)2,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30%咯菌腈悬浮剂6,000倍液,或42.4%唑醚·氟酰胺(21.2%吡唑醚菌酯+21.2%氟唑菌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或25%啶菌噁唑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进行轮换使用,能够有效提高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1)本网旨在传播信息,促进交流,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3)“信息来源: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为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4)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凯发娱发k8的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